郝际平,男,汉族,1959年7月生于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师从钢结构研究应用的奠基人之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陈绍蕃教授,从事结构工程和工程力学的研究,先后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从那时起,郝际平教授扎根西部,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结构工程特别是钢结构的研究和应用之中,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并迅速转化和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并对学校改革和发展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优秀留学归国人员等荣誉。
不懈追求 成就骄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委员会专家、中国力学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美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中国钢结构协会副会长、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以及《建筑钢结构进展》《空间结构》《钢结构》等多个重要杂志的编委,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网球分会副主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6项、重大工程项目4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5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这是从郝际平的履历中摘录的文字,你会发现,在他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和奇迹,他是一位超越常人的老师、科研工作者和社会活动者。
1984年以来,郝际平在我国结构工程和工程力学领域著名教授陈绍蕃先生的言传身教下,很快在我国钢结构研究、设计领域崭露头角,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近30年来,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绩。
在郝际平的科研实践中,永远没有放弃和放松,永远有一股敢于创新和善于争先的精气神。在他的刻苦努力下,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他在国内首次系统地研究了钢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及设防措施,部分研究成果被《钢结构设计规范》与《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直接采纳;成功地解决了国产Q460高强角钢在输电铁塔中应用的关键问题;首次提出了半刚性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体系;在国内首次提出并研究了空间整体一次成型网壳;在钢结构高等分析理论中提出了考虑翘曲的刚度矩阵;对大型复杂钢结构施工进行了研究并在重大工程中加以应用。
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高层钢结构是当今钢结构建筑的趋势和潮流,大型钢结构建筑的稳定性是科技创新的亮点。2010年,以清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冶宝冶建设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完成的《现代钢结构稳定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该课题的主要参与人,郝际平提出的大量公式为有关钢结构稳定性关键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成为《拱形钢结构技术规程》和《钢管结构技术规程》制定的重要依据。部分研究成果被《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与《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直接采纳。研究成果还被直接应用在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3A航站楼、广州新电视塔、昆明世纪广场、成都达成大厦、南通体育会展中心等项目的结构设计与施工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国防和经济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钢结构在各种建筑工程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郝际平教授就先后主持设计了我国化工企业第一个钢结构造粒塔——兴福化肥厂造粒塔、柳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硝基复合肥造粒塔、福建邵武化肥厂造粒塔等。使钢结构造粒塔设计、制作技术越来越完善,为我国特种钢结构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郝际平带领他的科研团队主持参加了许多复杂重大的钢结构设计、施工。由他主持设计的高200米、双塔间跨度达150米的“大跨度+双高塔”连体巨型门式结构攻克了几十个技术难点,这一创造了世界纪录的特殊结构,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的严峻考验,显示了我国钢结构技术的国际先进水平。此外,还主持完成了国内唯一的某项目一体化加载框架(涉密)设计、陕西法门寺合十舍利塔主塔结构、深圳大运会主体育场、广州歌剧院及东航西安维修机库等结构施工过程的力学模拟与分析。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中那一朵硕大无比、造型别致得、以“马蹄莲”为构筑物造型的场馆荷兰馆,它的主体建筑为钢结构马蹄莲造型,正是郝际平教授为之设计。“马蹄莲”的外层用竹子装扮,下层形状是荷兰地图,顶层形状是西安市地图,寓意荷兰之花在西安盛开,充分彰显了荷兰“牧场之国”和“花之国”景观特色。
位于我国陕北地区的吴堡黄河大桥,是307国道上连接秦晋两地的重要交通枢纽,于1969年建成通车。随着陕北经济的腾飞,大桥日车流量和单车重量都远远超过了设计指标,桥体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郝际平教授率领团队先后十多次到吴堡黄河大桥现场,对车速、大桥桥面、桥柱、桥梁、钢索、桥洞等进行详测后,针对大桥超载服役特点,建立了大桥状态评估模型,提出了公路钢桥整体状态分析和剩余疲劳寿命预测的理论及加固方法。预测了大桥剩余疲劳寿命,确定了大桥加固方案,完成了大桥汽-20级的加固设计与施工。相比新建大桥,直接节省建设费用约2200万元,缩短交通断行时间18个月,从2004年恢复通车后通行车辆达1000余万辆,间接节省了由于车辆绕行所增加的运营成本约9亿元。该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被誉为近十年来陕西公路桥梁最有意义的科技成果,并荣获2012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心系祖国 勇于担当
作为一名与钢结构结下不解之缘,难以释怀的老师、教授、民盟盟员和中共党员,郝际平始终心怀祖国、情系天下。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郝际平教授率领团队第一时间奔赴陕西省汉中、宝鸡等地区考察灾情,在收集房屋建筑损毁资料的基础上,以一位建筑结构领域专家的独特视角,在第一时间向陕西省政府提交了两万余字的《灾区中小学校舍建设项目建议书》,建议陕西省尽快展开灾后重建轻型房屋钢结构体系集成研究。如今,武功县普集镇中心小学、宝鸡渭滨区八鱼初中等6个单体工程、总建筑面积约三万平方米的钢结构校舍里,早已坐满了渴求知识的学生。
作为盟员,他担任民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主委、陕西省副主委,陕西省十届政协委员会常委。近年来,他挤出时间积极调研和了解社情民意,先后就居民出行、教育公平等方面向省市政协、盟中央及有关部门提案近20余件,并均被立案办理。用他的热情和责任心,始终关注着民生。在工作中尽量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广泛听取大家的心声,积极履行参政议政职责,为党和国家分忧,为老百姓办实事。
身正为范 为人师表
郝际平在结构工程领域特别是钢结构领域成就突出,得到了学界和同行的公认。在他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同时,在教书育人方面也取得了辉煌成绩。从教近30年来,他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陕西省教学名师等多项荣誉,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陕西省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成果卓著;他先后培养了近30名博士研究生,100余名硕士研究生,目前还有在读博士生13名、硕士生22名,为我国钢结构领域培养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他们中有些已经在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岗位上崭露头角,成为中坚力量。30载学海泛舟成就卓著,30年教书育人桃李遍地。凭借渊博的学识,谦和平易近人的为人,许多求知若渴的学子慕名而来,希望能够师从郝际平教授。与此同时,作为一名校级领导,身兼众多社会和学术职务的他,始终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以他为负责人的教学团队承担的《钢结构》课程,2007年就被评为了国家级精品课程。虽然《钢结构》课程理论性强,计算多,内容枯燥,但很多学生却以能够听到他的课程为荣,“是一种享受”是大多数学生的普遍共识。
就是这样一位始终与钢结构“为伍”的学者,对学生却始终怀着春风化雨般的柔情。生活中的他,平易近人,为人师表,对学生负责,格外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他常常结合自己在国外的研究、学习经验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新方法,擅长采用启发式教学,既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强调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特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熟悉和接近郝际平的人都知道,他还是一位儒雅、帅气中带有阳光气息的人,当你和他交流时,可以看出他既是一位校长,但更是一位学者,魁梧的身材,堂堂的仪表,儒雅的谈吐,谦和低调的态度,就仿佛是和一位同事、朋友在倾心畅谈。
郝际平教授对后辈学人总是饱含希望,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学们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许多学生在与郝教授短短的谈话和接触后,总对他的学识和风度印象深刻。他很少有豪言壮语,但和善的笑容,任劳任怨的精神,自育、自励、自省的方式,常常成为年轻学子未来事业发展道路上的精神财富和力量。
30年如一日,郝际平凭着他的热情、激情和奉献精神,沉浸和忙碌在他钟爱的钢结构教育科研第一线;奔走和忙碌于他所承担的各种社会职责和和学校的行政任务。在构筑“钢骨”的道路上永不停息,默默耕耘,孜孜以求;在教书育人的神圣岗位中,身正为范,为人师表,永远是一位充满耐心、富于爱心的“柔情”园丁;在工作和生活中,他胸怀宽广,严以律己,平易近人。
也许在别人看来,作为一名大学教学、科研工作者和管理者,取得这样的成绩可以功德圆满、别无他求了。但为了他的事业、他的学生,他没有留恋人生的驿站,而是选择继续泛舟学海,一如既往地耕耘着,奉献着,求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