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15年11月24日 新闻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学习微平台
【编者按】今日,中纪委网站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系列第21期:《浙江余姚王阳明:家训,一盏永远不灭的心灯》。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
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特别是王阳明文武双全,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专家认为,王阳明一介书生,却能立下赫赫军功,令后人称奇。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带您一起回顾王阳明的家规。
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也因此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王阳明故里余姚风光
王阳明故居简介
明成化八年(1472年),王阳明诞生于余姚北城瑞云楼。瑞云楼由王阳明祖父租赁而来,也就是如今的王阳明故居。王阳明在此度过了童年,后又多次返乡祭祖、讲学、探亲,留下了一代宗师的殷殷风范。在500多年的历史中,故居经过多次改建、扩建,主体格局未有大的改变。自20世纪80年代起,余姚市政府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王阳明故居实施了整体修缮,保持和恢复了故居的历史面貌。
目前,故居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风格依南北中轴线而建,装饰素雅,简洁大度,粉墙黛瓦、青石墁地、庭院错落,堪称浙东地区书香门第宅院的典型代表。2006年,王阳明故居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阳明故居天泉论道“四句教”场景
王阳明家规简介
王阳明家规的核心是良知教育,主张“蒙以养正”,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规教育的重中之重。由于长年在西南边疆为官、征战,家书成为王阳明开展家族教育的主要途径,现存《王阳明全集》收录了大量王阳明对兄弟、子女以及晚辈们的书信,字里行间,融入了他对整个家族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其中《示宪儿》这篇被称为王阳明家规“三字经”的家书堪称经典之作,整篇家书,歌谣体式,三字一句,共三十二句,一韵到底,朗朗上口。后来,王氏后人秉承了王阳明的训子家规理念,形成了以“三字十二条”为代表的姚江王氏族箴,成为这个家族安身立命的旨要与规范。除此之外,王阳明还把家规理念运用于社会教育,以家族历代传承的家规理念和毕其一生的心学研究为基础,向王学弟子们和西南边疆百姓广授教育树人之道,倡导文明礼仪乡风,被后人誉为“百世之师”。
王阳明·姚江王氏家规摘编
示宪儿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①;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 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 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王阳明家书《示宪儿②》
【注释】①弟:通“悌”,指敬爱兄长。②宪儿:即王正宪,王阳明堂弟王守信的儿子,后过继给王阳明。
【释义】孩子们啊,你们要听从教诲:勤奋读书,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要学习谦恭待人,一切按照礼仪行事;饮食要节制,少玩游戏;不要说谎,不要贪利;不要任情耍性,不要与人斗气;不要责备别人,但需管住自己。能够放低自己身份,这是有志气的表现;能够容纳别人,这才是有大的度量。做人,主要在于心地的好坏;心地好,才是善良之人;心地恶劣,是凶狠之人。譬如树上结的果子,它的心是蒂;如果蒂先败坏了,果子必然会坠落。我现在教诲你们的,全都在这里了。你应该好好听从,不要轻易放弃。
先立志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
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濬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
——摘自王阳明《示弟立志说》
【释义】学习,没有比先立下志向更重要的。不确立志向,好比栽树不栽培它的根而徒劳地对树木培土浇灌,劳苦却不会成功。
志向,就如气的统帅,人的性命,树的根本,水的源头。水源不疏通,那么川流就会停息,根本不予培植那么树木就会枯萎,性命不延续人就会死,人不立定志向就会气质昏浊。所以君子做学问,无时无处不以立志作为要务。
夫恶念者,习气也;善念者,本性也;本性为习气所汩者,由于志之不立也。故凡学者为习所移,气所胜,则惟务痛惩其志。久则志亦渐立,志立而习气渐消。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
——摘自王阳明家书《与克彰太叔》
【释义】恶念,是后天的习气;善念,是先天的本性;本性被习气扰乱,那是因为没有立定志向。因此凡是做学问的,内心因不良习惯而改变,被不良风气所占据,就应该好好地反省,并端正自己的志向了。坚持的时间长了,人的志向就会慢慢地树立起来。做学问以立志为根本,志向立起来之后,做学问也就成功了一半。
科第之事,吾岂敢必于汝,得汝立志向上,则亦有足喜也。
——摘自王阳明家书《寄正宪男手墨》
【释义】对科举考试这件事情,我又怎么敢强迫于你呢。获悉你有这份立志向上的想法,对我来讲也够高兴的了。
勤读书
汝在家中,凡宜从戒论而行。读书执礼,日进高明,乃吾之望。
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仁,人心也;良知之诚爱恻怛处,便是仁,无诚爱恻怛之心,亦无良知可致矣。汝于此处,宜加猛省。
——摘自王阳明家书《寄正宪男手墨二卷》
【释义】你在家里,一切应该遵从训戒来行事。勤读诗书、执守礼制,一天比一天进步,这才是我对你的期望。
我平生讲学,就“致良知”三个字。仁,指的是人心;良知而引发诚意、真爱、悲痛、忧伤,这就是仁,没有诚爱恻怛之心的,也就达不到良知了。你看到这里,应该加以好好的省悟。
尔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务在光前裕后,斯可矣。吾惟幼而失学无行,无师友之助,迨今中年,未有所成。尔辈当鉴吾既往,及时勉力,毋又自贻他日之悔,如吾今日也。
——摘自王阳明家书《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
【释义】你们必须时刻牢记仁礼,把孝悌作为做人的根本,把做圣贤作为对自己的期望,为前人争光,为后人造福。我只是可惜小时候太顽皮学习不够刻苦,又没有老师朋友来好好督促我,所以到了中年,也没取得什么成就。你们应当吸取我年轻时的教训,抓紧时间努力,不要给自己的将来留下遗憾,就像我现在这样。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
——摘自王阳明《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注释】此文为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阳明平定江西的动乱后,为晓喻南赣各县父老乡亲、兴立学社而颁布的文告。
【释义】现在教育孩子,一定要使他们顺着自己的兴趣,多加鼓励,使他们内心喜悦,那么他们自然就能不断进步。有如春天的和风细雨,滋润了花草树木,花木没有不萌芽发育的,自然能一天天地茁壮生长。如果遇到冰霜的侵袭,那么它们就会萧条破败,一天天地枯萎。
教导他们读书,不仅是为了开启他们的智慧,也是借此使他们在反复思索中存养他们的本心,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弘扬他们的志向。所有这些都是用来顺应他们的天性,引导他们的志向,调理他们的性情,潜消默化他们粗俗愚顽的秉性,这样使他们每天在学习礼仪方面有所进步而不觉得艰难,性情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了中正平和。
学谦恭
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弟;为臣而傲,必不能忠。
汝曹为学,先要除此病根,方才有地步可进。“傲”之反为“谦”。“谦”字便是对症之药。非但是外貌卑逊,须是中心恭敬、撙节、退让,常见自己不是,真能虚己受人。故为子而谦,斯能孝;为弟而谦,斯能弟;为臣而谦,斯能忠。尧舜之圣,只是谦到至诚处,便是允恭克让、温恭允塞也。汝曹勉之敬之,其毋若伯鲁之简①哉!
——摘自王阳明家书《书正宪扇》
【注释】①伯鲁之简:《资治通鉴·周纪一》载,“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词甚习。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而果昌赵。”王阳明通过这个典故告诫长子正宪不要学伯鲁,要学无恤,要牢记长辈的教诲。
【释义】现在人的毛病,大多只因一个傲字。千罪百恶,都从傲上来。人一旦傲了,就会变得自以为是,不肯在别人面前屈服。所以,为子而傲,必然不是个孝顺父母的人;为弟而傲,必然不是个孝悌兄长的人;为臣而傲,必然不是个忠臣。
你等为学,首先要除去这一病根,才会取得更大进步。“傲”的反义词为“谦”。“谦”字便是对症治“傲”的药。做人不但容貌举止要表现出谦虚恭谨,内心也必须保持恭敬、节制、礼让,要常常看到自己的不对,真正能够虚心接受他人意见。所以,为子谦虚,就能做到孝父母;为弟谦虚,就能做到悌兄长;为臣谦虚,就能做到忠君主。尧和舜之所以成为圣人,是谦虚到了至诚的境界,那便是既有内心的诚实、恭敬和谦让,又有外在的温和之色、恭逊之容。你等应该以此勉励,遵记教导,千万不要出现像“伯鲁之简”那样的情况!
慎交游
近日正思辈在此,始觉稍有分毫之益,决不可纵,今在家放荡过了也。此间良友比在家稍多,古人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是真实不诳语。
——摘自王阳明家书《寄余姚诸弟手札》
【释义】最近像侄子王正思这样的孩子在你们这里,开始发觉比以前有了一点点的进步,但你们决不可放纵他,如今在家里长辈们对他有点过于骄纵。在你们这里他能交到的良友会比他家里更多一点,古人说:“蓬草生长在麻丛中,不用扶持,自然挺直”,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昔人云:“脱去凡近,以游高明。”此言良足以警,小子识之!
——摘自王阳明家书《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
【释义】古人说:“要远离那些庸俗的人,应该与那些高明的人交朋友。”这句话说的好,足以作为警示,你们这些小孩子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朋友居五伦之内,一生学业要他帮助教导,异日儿女成行尊为父执①,此之谓取善辅仁②的朋友。若同恶相济,朋比为奸,当初虽谊胜漆胶,其后必盟寒车笠③,如是之人,不胜枚举。与其悔之於后,何如慎之於先。
——摘自《姚江王氏族箴·慎交游》
【注释】①父执:父亲同辈的朋友。②取善辅仁:吸取朋友的长处,培养自己的仁德。③车笠:晋?周处《风土记》:“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君乘马,他日相逢君当下。”比喻不因为富贵而改变贫贱之交。
【释义】朋友属于五伦关系之内,人的一生,在学业上需要朋友的帮助教导,有朝一日自己儿女成长后会把他尊称为父亲的朋友,这就叫做能吸取长处培养自己仁德的好友。如果一起作恶,合伙勾结做邪恶之事,即使当初友谊亲密,曾有“车笠之盟”,日后必然因贫富的变换而忘记了贫贱之交,这种没有情谊之人,例子很多。与其到日后再后悔,还不如预先谨慎交友。
厚亲邻
亲以共休戚,邻以助守望,皆人生应有之事。然或以贫富之互形而势同冰炭,或因一言之偶拂而视若寇雠①,一旦变生意外,谁为手援。故居家之道,不可无穷亲眷往来,不可无正经人交易。欲一言以蔽之,莫如存厚。
——摘自《姚江王氏族箴·厚亲邻》
【注释】①寇雠:即寇仇,看得像仇敌一样。
【释义】亲人之间应该休戚与共,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关照,这都是人生中应该做到的事。然而有人以贫困、富贵的不同而造成水火不融,或者由于一句偶然话语的隔膜而变成仇敌,一旦发生变故,还会有谁伸出救援之手呢。因此居家的道理在于,要和贫穷的亲戚来往,同守道义的人交易。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保存厚道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