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建大主页 领导信箱 联系我们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

——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夏日的天空,如同水洗过的一般。应朋友之约,我们来到了郊外的河边。这是条流经城市的河流。晌午过后,已有零星的垂钓爱好者在河的两岸沉醉着,任凭不倦的蝉鸣蛙响。微风伏起,垂落得柳枝扫落着水面,发出无节奏的沙沙声。日光下,时间伴随着河水,静静地流淌着……

一个借火的机会,我与岸边石凳上坐着的老者攀谈起来。老人本是当地人,说话带着些乡音。后来才知道,是因上了年纪,生活需要照顾,搬到城里与孩子们同住。通常,每日都会来这里走走。
老人点上一支烟,看着远方,言语间更多地谈到这儿的山山水水。似乎仅此才是他的最爱。在谈及往事说到:动委会时,我认真地重复了一遍:是董委会?他便拿出纸烟盒,在空白处赫然写出了:抗战总动员实施委员会。不由得让我心生敬意。至此,我们拉开了一个有关民族抗战的记忆。

西安事变后,中华民族面对强敌的欺凌和侵略,在国难当头、生死攸关的时刻,自上及下枪口一致对外的共鸣,澎湃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全面抗战、全民抗战的形成,历史地汇聚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听这位老者讲,三十年代的他们还是个学生娃娃,在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学习,萧军曾在哪里工作和战斗、后来经过青年军官教导团的培养训练,与全国的热血青年一样,肩负历史使命,奔赴战场。在街头宣讲,在敌后、在前方,在祖国广阔的土地上……

这是一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的战斗,是全人类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的战斗。面对的虽是穷兵黩武、来势汹汹、蓄谋已久的猖狂之敌;然,善良而手无寸铁的民众,顶着飞机的狂轰滥炸,境遇着尸横遍野、妻离子散。只听见,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大好山河被蹂躏的到处是火光冲天、国破家亡…… 尽管是怎样的惨无人道,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战斗的号角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嘹亮,勇敢和顽强的烈焰依然熊熊燃烧。

看啊,八年抗战,小战士保家卫国,赤脚走了三天为要参军打鬼子上前线;那个送郎上战场的妻子,信守着70多年的盼望。还有我们的将士在战争装备完全不对等的条件下,凭借着对祖国的忠诚和赤胆忠心、英勇顽强,就在缺少弹药的战场,挥舞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拼杀在前方。祖国的英雄儿女,为着不当亡国奴,怀揣着对子孙美好明天的期盼和信心,依托中华山河大地,战斗:在敌后,他们出没青纱帐、铁道旁,炸桥梁、反扫荡;在东北,英勇的抗联将士穿行在白山黑水间。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坚决不作亡国奴。既没有外援、仍不畏艰难,甚至在零下40度,人类在存的极端环境下,以树皮、衣棉充饥,同仇敌忾、奋战拼杀,谱写出生命的壮丽诗篇;在大后方,无论是民族工商业者的舍得大义,还是后方的老百姓,顶着飞机数月的狂轰滥炸,坚持,再坚持,或出钱、或出力,舍小家为国家,凝心聚力支前抗战,书写着一个个动人的爱国史实。大山见证,云贵川广的老百姓为开通战时仅存的国际援华物资通道,不分男女老幼踊跃上阵,用农业时代的器械工具,奇迹般地对接时代科技,建成了120个战时机场以及滇缅山区公路,有力地保证了军备物资运输的工程需要。南洋的华侨机工战士,为保证这一国际救援通道的畅通与来华的美国航空大队,以其精湛的技术特长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气贯长虹。在西南,中国的远征军战士以国际反法西斯战略的需要为己任职责,不畏艰苦出征缅甸。在国力有限的条件下,与同盟国并肩协同作战。在杳无人烟的群山峻岭间抗击日寇,奏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斗的凯歌。在太行山、平型关、台儿庄;在淞沪、武汉、常德、徐州、长沙、芷江会战英勇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革命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前赴后继一心抗战,处处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辉煌灿烂。经历了一次次的正面及大小战场会战,自卢沟桥事变,中华将士为了和平,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与强敌鏖战八年。3500多万军民的生命代价,让倭寇在这东方的主战场消损殆尽、迟滞不前。为最终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英勇牺牲奋战。

我们有理由说:国破,山河在。中国人在抵抗,在黄河两岸,在大江南北,在大山之巅,在大河之间。五千年爱好和平的古国的伟大坚强是这样不可征服,直到日本投降的那一天。

天色近晚,老人站起,我又递上一只香烟,他伸手接过后、点上,转身沿着他习惯的路径朝前方走去……虽是腿脚有些迟缓,那清瘦的身躯,依然硬朗。远方的河水和霞光交相辉映,是七十年前松花江、珠江、扬子江,还是黄河的依然流淌。

正义从不言败,这就是信心。无论你是否等到那胜利的时刻、欢呼声和礼炮响。中国军民就是这样,持守着自己的家园,不惜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与山河同呼吸、共命运,处处摆下战场,到处都有动人的故事传讲。

后来,从大学生关爱抗战老兵志愿队那里,我知道老人叫穆严,1922年出生。七七事变后,与同学们一起也加入了国民革命军,在这片土地上投身抗日。抗战胜利了,就去搞学校的教务工作,直到解放。新中国的成立,他们又历史地选择了最贫困的县,执着地去完成他毕生的教育事业。将那份与国家和民族危亡的青春记录,深深地珍藏,未留下一瓣纸片……

今天是抗战胜利的七十周年。有幸能够见证那悲壮的民族历史的人,还在我们身边。他们应该已是八十多岁的暮年。上九十的耄耋老者更是稀罕。我们既能够以东方主战场的姿态宣告,我们就能为那时全民团结抗敌的统一战线自豪。

曾经在一个西方的小册子上看到,两河文明处的希伯来人有十分之一奉献的传统记述,并依次保持了其民族的团结、经受和延续。想当年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解放者们,不正是为还原我们这些后生的自由而前进吗。今天,或许他们的身份还需要界定、或许他们只能依附于家人而生活、或许他们手持着许多的药单账单…… 但,作为个体,在历史的时刻,他们义无反顾地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擎起。他们健在,凝结着民族的史记。

“十一奉献”本是一个民族的习惯故事。同样的倡导: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在已有的国家福利基础上,再为全国的九十岁上老者,每个公务员奉献百分之一、企事业单位奉献千分之一、国家GDP的万分之一给用于他们。让我们有这样整体的全民表达机会,开创未来。以同样的民族习惯,为他们、为长者、前辈,感知敬寿。

民建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支部 葛碧洲

2015.8.23

党委统战部微信公众号二维码